微信/电话:13775896507
陈老师QQ:787050129
王老师QQ:529090610
【论文降重查重网】www.lwjccc.com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客服中心


期刊咨询  苏编辑 期刊咨询  苏编辑  

期刊咨询  李编辑 期刊咨询  李编辑

期刊咨询  段编辑 期刊咨询  段编辑

期刊咨询  杨编辑 期刊咨询  杨编辑  

期刊咨询  陈编辑 期刊咨询  陈编辑


微信/手机:18705210670

固定电话:0516-83008663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万达广场写字楼B座1914室

用稿通知
《集邮》用稿通知
《集邮》刊登通知书
《集邮》稿件刊登通知书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学报》采稿通知单
《读写算》稿件录用通知书
《读写算》稿件录用通知单
《读书文摘》稿件录用通知书
《大学教育》用稿通知书
《楚天法治》录用通知
《成功》用稿通知书
《文理导航》稿件采用通知书.gif
《文化视界》刊用通知
《青年文学家》录稿通知单.jpg
《魅力中国》用稿通知书.jpg
《科技与创新》稿件录用通知.jpg
《科技创新导报》期刊用稿通知书.jpg
《今日中国论坛》用稿通知.jpg
《教育学》稿件录用通知书.jpg
《教育学》稿件录用通知.jpg
《教学学习与研究》录用通知单.jpg


发表流程









浅析《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知己之爱”



马晓楠


摘要:《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聊》和《阅》)是清朝两部重要的文言笔记体小说。两部作品作品中描写婚姻爱情的篇目不可言少,但是描写爱情天空中的璀璨之星一“知己之爱”的作品却屈指可数。《聊》中的“知己之爱”重感性,《阅》中的“知己之爱”重理性,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方为现代社会中的“理想之爱”。


关键词:《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知己之爱 当代价值


一、《聊斋志异》中的“知己之爱”

    所谓的‘知己之爱’是指在源源不断的天伦情爱关注之外,人与人之间,以理智的思考,情感的重合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知己之爱的种类很多,有君臣之间的知遇之爱,有朋友之间的契合之情,而最难能可贵、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那超越“色”“性”的爱情。

    在《聊》中,写知己之爱的《连城》成为古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一。乔生和连城在相爱之前并未谋面,而只是通过诗歌这一人类灵魂最高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心灵的契合。连城之父史孝廉为择良婿,出示女儿所刺“倦绣图”征少年题咏。乔生以一身才华及一片诚心赋诗,俘获连城芳心。而史孝廉确因“贫之”而违背初心。连城以父之名赠乔生金银以备考试,乔生一句“连城我知己也”而笃真情。后来乔生经历了“生死考验”“金钱考验”和连城“三年必死”的考验,证明了自己爱连城是为了心心相通的知己之爱,而不是为了“颠倒衣裳”的庸俗之爱。乔生割肉救爱,入冥寻爱,皆是感性因素驱使,为了追求理想之物,不顾一切,勇敢大胆去做,以致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连城听从父母之命,嫁给商贾之子王化成,因一直心念自己的知己之爱而一病不起,经历了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和乔生终成眷属。回首二者的爱情之路,皆充满着感性色彩。连城只见乔生之诗,而未见其人,更不用说了解其人,便倾慕不已,为乔生赌上自己一生的幸福。其父棒打鸳鸯,连城无奈嫁给王化成,表面听从了父母之命,实际上一直在用自己的身体做强烈的反抗。与其说反抗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不如说是反抗无感情融合的爱情。连城先是“未几,女病瘵,沉痼不起”经乔生割肉救治病好后,“会王氏来议吉期,女前症又作,数月旬卒。”起死回生后,王家贿赂官府,逼乔家把女儿送还王家,“连城至王家,忿不饮食,惟乞速死。”王家终于无可奈何,把连城送回家。连城和乔生这段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浪漫恋歌与汤显祖的名剧《 牡丹亭》颇似。与作者同时代的大诗人王士禛就曾评论《连城》说“: 雅是情种。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谓达到“至情”之境界。他们的内心都播种下“感性”的种子,并为此而不懈的坚持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长为幸福的“痴儿”。这两位青年男女,几经风雨,达成金钱不能使其诱,威武不能使其屈,生死不能使其阻的真爱,可谓“知己之爱”的一曲颂歌!

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知己之爱”

    纪昀笔下的爱情故事除却人狐、人鬼之恋,大都体现于现实中的婚姻生活。他的爱情观不同于蒲松龄那种浪漫主义情调,而是以“发乎情,止乎礼义”来规范男女之间的爱情,因此其作品中的异类之恋大都没有理想中的结局。然而,《阅》中的婚姻故事并不是只宣扬女人的尊夫孝悌德行,纪昀也强调婚姻家庭中“情”的重要性。夫妻之间,感情深厚,相敬如宾,以爱为基础,以责任和义务为前提的爱情才是纪昀心中理想的“知己之爱”。如《滦阳消夏录》(二)中有一篇:

    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互相对嬉笑,不避忌人,或夏夜并宿瓜圃中。皆薄其冶荡,然对他人,则面如寒铁。或私挑之,必峻拒。后遇劫盗,身受七刃,犹诟詈,卒不污而死。

    此故事不同于其他笔记小说中聚焦于文人雅士与闺中少女的爱情故事,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底层农民。少妇固然轻佻,有失风雅,但却显示出其淳朴率真的本性,让人顿生可爱之意。而其只对自己的丈夫嬉笑挑逗,对其他男人却面如寒铁,且在恶势力面前力保贞洁,令世人“皆惊其贞烈”,让人顿生可敬之意。“知己之爱”并不只存在于才子佳人的构想中,普通百姓的真爱更加难能可贵。他们既不会吟诗作赋,也不会刺绣传情,而只是最平平淡淡的相伴,死了魂魄也追随丈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夫君耕种在地,奴家陪伴在旁,相互嬉戏打闹,形成一种谐趣恩爱的田园风景图,这是种真实而又质朴的“知己之爱”。

    再如《槐西杂志》(一)中有一故事,少妇夫死二年便再嫁,后夫死后,发誓不再改嫁,并为后夫守志终身。这让前夫愤愤不平。前夫化鬼来质问少妇,少妇却以铿锵有力的话语使此鬼无言以对。少妇理直气壮地说道,你待我不像恩爱夫妻那样诚实忠恳,三年来一句心里话都没有,我凭什么为你守节?后夫不嫌弃我是二婚,而且对我肝胆相照,情深意重,我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他守节?你不自我反思,反来责怪我?此少妇可谓恩怨分明,敢爱敢恨,蔑视礼法,而以自我价值观为原则处事,具有现代进步女性精神品质。她认为,谁尊重我,我尊重谁,谁爱我,我爱谁,原则简单明确。这也显示了纪昀在婚姻爱情中,强调“情”的重要性。无情的婚姻只能是悲剧之源,有情的婚姻方能成为“知己之爱”。

    由 此正反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阅》中提倡的知己之爱是“有情”和“有责任”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如若只有情,而双方没有家庭责任意识,那么例一中的“轻佻之妇”也可对其他男人嬉笑挑逗,那真成为一个荡妇。如若只有家庭责任意识,而双方没有真情,那便只会形成例二中的少妇和前夫之间冰冷仇怨的关系。纪昀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理想爱情观并没有受到封建伦理的道德束缚,他同情弱者,并不以“三从四德”标准来衡量女子的道德品质,但是他却强调夫妻双方在婚姻家庭当中的责任义务意识。如丈夫疼爱妻子,妻子忠贞丈夫,儿媳妇孝敬公婆,长辈关爱孩子等等。这些也都是社会责任的表现,对建立和谐友爱的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聊》与《阅》中的“知己之爱”的当代价值

    爱情不仅是文学作品表现出的一种永恒的主题,而且在显示生活中又是一个颇具魅力的人生论题,无处不有爱情。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爱情无疑是婚姻家庭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对之进行科学理性的探讨,对于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蒲松龄在《聊》中创造出的“知己之爱”大都饱含感性色彩,他强调在爱情的产生、完善的过程中,为爱生为爱死的“至情”境界。只要认同对方为知己,便大胆追寻与争取,不管是父母之命、凶悍夫权亦或是黑暗官吏都不怕。纪昀在《阅》中倡导的“知己之爱”和蒲松龄略有不同。他们都表现了在爱情婚姻中“情”的重要性,纪昀的爱情观却相对保守一些。他认为,不仅要有情,还要有家庭责任意识,以理性的大脑去为人处世,不能为所欲为。

反观现代爱情,由于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利益分配制度的不断调整,年轻人的价值取向陷入了迷茫。很多人陷入金钱享乐主义漩涡,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至高无上的亲情和爱情,导致家庭婚姻的悲剧。比如,结婚后,男人飞黄腾达,便出去沾花惹草,背信弃义,把自己的糟糠之妻抛之脑后,最终令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这种现象频频出现。如若青年男女双方产生真挚的感情,并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越来越爱,甚至互为知己,那就大胆为自己争取爱的权利,不要为外界的种种因素所阻挠,像乔生与连城一样,尽力为“真爱”而奋斗,终究会天随人愿。当然,如果两人真心相爱,且行且珍惜,那么最终会水到渠成走进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双方就必须承担家庭责任与义务,即使二人不像恋爱时那么如胶似漆,也应慢慢成熟为亲情,相互尊重,相互鼓励,那么这份知己之爱便会永存至生命的尽头。

    总之,《聊》和《阅》所表现出来的知己之爱各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如果把二者的爱情观融合在一起,即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那无疑是最理想、最科学的婚姻爱情观。大力倡导勇敢的知己之爱的同时,提倡有责任感的婚姻,这对当代社会人心的稳定,幸福家庭的创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2. 蒲松龄《聊斋志异》华夏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 王韬《清代文言小说之“双璧”探微——比较〈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创作笔法和价值取向》,《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3期。

5. 袁世硕《超越生死的知己之爱——话说〈连城〉》,《聊斋品腴》2004年。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