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现代经济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作者:周孟阳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它倡导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中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心育体”、“专业岗位体能需求”、“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根据学校情况,统一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不仅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积极影响,而且是中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水平和道德水平,而且可以更好的将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型体育教育必须有一个总体目标,并结合学校所在的自然环境和实际办学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学职业化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中职院校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布局,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 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根据专业技术职务的需求和特点。 在中职院校中,教育教学的宗旨是建立在实现以上宗旨的背景下的,并结合职业特点,工作要求,充分将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渗透到整个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因此,可以把这两个宗旨结合起来,能够产生具备就业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根据中职院校依靠职位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发展宗旨和职业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和专门的工作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具备对应的身体条件,心理条件和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专业人才目标,努力增强教学功能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就业与毕业的零过渡。”
3.基于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采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 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是学生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体育实践课程、创业实训教育等方式是学校进行培训的着力点。如何积极、高效的运用实训教学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求职、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这是关键。通过走访部分用工企业和毕业生,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根据以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以上情况主要表现在:首先,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工作要求;其次,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较薄弱,缺乏相应的等级证书;最后,毕业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达到签约企业的用工标准,毕业生普遍需要用人单位或学校进行二次培训。而且学校的教学方法较单一,很难真正的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组织实训的针对性也不强,不能真正的与就业有效对接。 针对企业和学生反馈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原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首先,应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体育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基本技能、岗位项目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方面应注重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培养;将相应职业资格考证事宜嵌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加强职业资格考证的监督力度,从而体现了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其次,学校应着手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力度,由此来体现素质教育需要,满足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需要。最后,学校各界应加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达到适应企业用人的要求。
4.改进考核内容与评价方法,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 通过结果的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行为,合作与交流,情感等方面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并加强努力参与的规模和程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们的技术动作和竞赛成绩,刻意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被打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其次,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对职业体育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进行评估。学校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多鼓励教师利用“就业情况”开展评估,并邀请校外相关专家,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专业教师等对学生的职业操守联合评估,从而使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更能突显职业特色,更新颖,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 [3]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 探究中职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下一篇: 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